日前,位于北京西城区文昌胡同的一间11平米平房,起先标价430万元出售,因住房地处重点小学隔壁,购买者众多,最终以530万的价格成交。
2014年北京教改之后,按照就近和免试原则,在优质学校招生范围内有一套房子,成为最有效和最保险的上名校途径。一方面,以房择校堵住了“条子生”、“共建生”、特长生、赞助费、推优、点招等择校渠道;另一方面,它也造就了天价学区房市场。
2016年4月底,北京市各区陆续公布了今年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政策。南方周末记者梳理发现,在入学条件上,房子的权重越来越大。
比如,海淀区今年正式施行“六年一学位”政策,一个房子地址,六年内只能被用来做一次入学登记。而西城区则规定,今年光有西城户口不能保障孩子上学,还得在西城实际居住(买房或租房)。
今年北京市各区上学政策的另一大变化是,非京籍学生入学越来越严。比如,石景山区规定,持有《北京市工作居住证》(俗称“北京绿卡”)的非京籍,今年将不再享受京籍入学待遇。再比如,丰台区规定,以后对于非京籍学生父母的工作和租房情况,每年都要动态审核。
自从2014年北京启动“教改”以来,每年4月公布的各区入学政策,成为所有京籍和非京籍家长们最为关心的事情。
北京各区的入学政策,每年都会略有调整,但唯一不变的是“就近原则”。对家长们来说,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消费到优质教育资源,那么在相应优质学区有一套房子,成为最保险也几乎是唯一的选择。
《中国教育报》曾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,2015年北京大概有16万名儿童进行了小学入学信息采集。其中,京籍学生大概10万名,非京籍大概6万名。但东城、西城和海淀三个区口碑最好的25所小学,只能接收大概5000名学生。
一边是16万人的潜在需求,一边是5000个优质学位名额,这是北京优质学区房市场价格一路高歌猛进的主要原因。
而且,随着二孩的放开,上学需求将进一步放大。北京师范大学的几位学者在一篇论文中预测,2015年-2025北京市小学生入学人数将在现有17万人的基础上逐年增加,最终稳定在25万—30万人。
就近原则,也是国际上通行的义务制教育入学惯例。只不过,由于北京这样的超级城市入学需求和教育资源供给严重失衡,各区政府对适龄儿童的容纳能力有限。最后只能是在就近原则的前提下,根据是否有房子,以及房子位置来进行学位资源的分配。对政府来讲,这是无奈之举。
北京2014年教改政策的出台初衷,其实是为了打击特权生等灰色上学渠道,推动教育均衡化。
教改后价格快速上涨的学区房,本身就数量特别有限。灰色渠道被堵死,市场的力量开始起作用,并最终反映到学区房价格上涨上。
1.从以钱、权、优择校到以房择校
在北京家长圈小有名气并兼职做入学咨询的无言(网名)对南方周末记者介绍,新中国成立以来,北京市的义务制教育发生过两次大的改革。一次是1997年,一次是2014年。
1997年之前,北京市的外来人口还很少,上学的需求主要是京籍儿童。其中,小学主要是根据户口所在地就近入学。有的家长为了追求好学校,就把户口迁移到名校集中的海淀区。
在小升初阶段,北京在1997年之前施行的是统考。想进好中学,靠的是学生自己的能力。当然学生也可以选择靠户口就近上初中。
到1997年,北京最后一次实行小升初统考,开始进入“大派位”时代。
所谓大派位,其实就是用电脑来摇号,让学生就近上初中。在这之前,国家多次提出取消小升初考试,实行划片就近入学,以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。但直到1997年,上海才首次在全国实行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。北京也很快跟进,从1998年开始取消小升初统考。
尽管已经实行了大派位,但很多家长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入优质初中。而一些学校也希望能招到一批优秀小学毕业生。于是很多学生在小学毕业后,不进入大派位体系,而是自主择校。
无言对南方周末记者总结,这些择校行为,有的是灰色渠道,比如“条子生”和关系生。有的是正规渠道,比如靠特长、推优、点招和海选等方式进入优质初中。还有的是走市场经济的路子,靠择校费和赞助费入学。但数量最多的是“共建生”渠道,即一些单位通过赞助一些好学校,让单位职工子女获得入学机会。
后来,择校行为又进一步拓展到幼升小阶段,但共建生现象主要还是小升初阶段更普遍。“我印象中,有个中学共建单位多达八十多家。”无言对南方周末记者说。
这种择校和派位共存的模式,一直持续到2014年。
这年1月,教育部发布了当年的一号文件——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》,要求全国各地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就近入学。
3个月后,北京市根据教育部的要求,发布了《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“《意见》”)。《意见》取消了共建生制度,并提出要控制特长生招生。
无言认为,2014年的教改,某种程度上是回到了1997年的大派位时代。
对家长们来说,2014年教改之后,孩子上小学,只能按照就近和免试原则提交入学申请。于是家长住在哪,决定了孩子能上什么样的小学。
而上中学则采取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两种方式。单校划片学校采用对口直升方式招生,即一所初中对口接收片区内所有小学毕业生入学。多校划片是根据学生所填志愿,对报名人数少于招生人数的初中,实行学生直接入学。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的初中,以随机派位的方式确定谁能入学。
但无论是单校还是多校划片,同样跟家长房子的位置直接相关。可见,2014年北京教改之后,在优质学校招生范围内,有一套房子,对于家长们来说,是最有效和最保险的上名校途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