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很早以前,保障房建设就成了风口浪尖上的流浪子,被人们一次次的提起、抛下、提起、抛下,而至今也没有也很明确的有什么成果。很多人都还是云里雾里的,不知道保障房是什么,可以干什么,为什么有,以后会怎么样?今天小易就当一回“知心姐姐”,给大家科普科普,这在放荡的孤独中寂寞的闪光的保障性住房知识。
两年前一度很火的网友评论是:地块卖光了,群众还在蜗居;卖地的钱快用没了,建保障房的钱还没凑齐,谁拿了控制权,谁主导了这场戏?
自几次讨论和小打小闹之后,很少有人再把保障房正儿八经的提到台面上讨论,因为说了也是白说,该住的依旧住不了,不该住的仍然住的有滋有味。而当2015年的风吹来的时候,似乎变得有些不一样了。
相关新闻链接:
什么是保障性住房?
保障性住房,简称保障房,是与商品性住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,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、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,一般由廉租住房、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。
世界各国将住房大多分为公屋或私屋。公屋其实就是由政府买单的保障性住房,而私屋则是私人拥有不享受政府买单优惠的自建或市场化的商品房。无论是国内外、从古至今,都是存在保障性住房的,早在明朝期间,农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就曾推行保障房,过他的三大福利政策分别是“养济院”——免费福利院,“漏泽园”——免费公墓,“惠民药局”——免费医院,此外还曾经试验过“保障房”政策,命令在南京试点,于郊外修筑公房,并安排无家可归者居住,尽管这项政策,限于封建时代的经济条件,未能全国推广,但可算是世界最早的国家免费福利公房。
倒数至2011年,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厉的房价调控政策,限购限贷紧缩政策同时实行,与此同时,为了满足居民对住房的实际需求,中国政府决定加大保障房的投入力度,解决低价商品房供给不足,和可能发生的由房价泡沫引起的经济泡沫破灭的风险。
到了2015年,在年初的两会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见中外记者时强调——今年,我们在改造棚户区、城市和农村危房方面还要加大力度,各增加100万套。中国政府,有保障群众基本居住条件的责任。这无疑给了广大需求保障房生存的群众以很大的信心。
承载生存和梦想的地方 成为可能
住房作为一种刚性需求,承载着许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然而如今,在经济市场化和人口流动化的当下,一些人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成为住房困难群体,难以生存、无家可归、居无定所成了一部分人的社会常态,司空见惯。
政府建造保障房,旨在为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提供住房保障,通过政策帮扶,在市场机制之外为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提供“制度补血”和社会支持。改造棚户区、城市和农村危房,是对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利益诉求的尊重和回应,为他们提供及时、有力的外部支持,让他们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,让他们的生活存在感和安全感,而不是为了养大某一些局部人的“肚子”。
“中国政府要做的就是要为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提供住房保障。”这是一国政府对人民的承诺,这一饱含“弱势补偿”理念的政府举措,体现了总理的民生情怀,也体现了一个发展中大国的责任与担当。2015年诸如“保障房建设财政资金实行绩效评价,存量房转为保障房,陕西保障房公司去年落实融资380多亿元,我省开展保障房分配管理政策执行情况检查,将开工保障房700万套”……类似新闻噱头层出不穷,真正落实、问责、到位的又有几成?
一种社会现象——保障房大量空置抑或太过偏远无人问津,成为“新常态”。这不仅造成浪费,也使民心工程成了“闹心工程”,惠民生变成了“贿”民生。正如一些专家所言,就现在出现大量空置保障房的地方政府,必须要有勇气直面这一问题,在选址、配套设施建设、财务、申请保障房家庭等方面实行公开,接受民众监督,让民众在保障房建设中享有表达权、参与权和监督权,才能逐步改善这一“恶瘤”。
在可以看见的将来,我们希望,在新政策以及政府的有利引导下,保障性住房能真正“保障”,如杜甫所愿——“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。
|